9月14日,一场以深入挖掘革命文物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的“大思政课”在重庆大学展开,重庆大学新闻学院、外国语学院的65名师生,包括10位来自不同国度的留学生,作为历史的聆听者、精神的传承人、文明的传播者,以脚步丈量史迹,以心灵对话英雄,聆听7位主讲老师讲述校园里壮丽的爱国诗篇、感悟英雄们不朽的伟大精神。
\n师生们在工学院旧址处合影。 通讯员 李梦瑶 摄
\n在七七抗战大礼堂前,卢作孚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、新闻学院张瑾教授深情地讲述了卢作孚的事迹。“卢作孚先生率领的民生公司勇担国难,彰显民族大义,让我们看到,救国不只是扛枪上前线,更是以知识、以实业、以教育扛起一个民族的脊梁。”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陈尚在听完张瑾教授的讲述后感慨地说。
\n张瑾教授在七七抗战大礼堂前讲述卢作孚先生事迹。 通讯员 马子扬 摄
\n在A校区主教学楼教室内,王建堂的侄子王烈勋手持“死字旗”复制件,讲述了王建堂在战场英勇杀敌的故事。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英语专业学子程庶轩应邀上前,以毛笔仿写“死”字。笔锋刚落,全场肃然。
\n参加活动的师生们。 通讯员 王晨雅 摄
\n在周恩来雕像前,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周璐讲述了周恩来同志于1938年在学校发表《第二期抗战形势》演讲的历史内容:周恩来清晰地指出抗日战争将经历“敌进我退”“战略相持”和“我进敌退”三个阶段,深刻阐述了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,有力批判了“速胜论”与“亡国论”的谬误。
\n从卢作孚的实业报国,到“死字旗”的家国大义;从防空洞里的坚韧课堂,到“重庆之蛙”的胜利强音——重庆大学新闻学院、外国语学院师生们用一场跨越时空的“行走”,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。“我们希望学生们不只是‘知道’历史,更要‘感悟’历史,从内心深处激发责任担当。”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魏世平表示。
\n通讯员 周璐 胡那旦
沈阳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