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0年,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成功研发出了一款名为B-34的轰炸机。这种飞机采用了全金属的结构设计,推进系统采用中单翼布局,并在机翼两侧各安装了一台现代化的活塞式发动机。机尾的设计则使用了双垂直尾翼,使其具备了飞行速度快和航程较长的特点,成为当时技术的一项领先之作。
B-34轰炸机的乘员配置为5人,飞机的整体长度达到15.81米,翼展则在19.96米左右,机高则为3.63米。在空重方面,B-34的重量约为9161公斤,最大起飞重量可达到14097公斤。它所搭载的动力系统包括两台普·惠集团的R-2800-31型号“双黄蜂”发动机,其最高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499公里,航程则为2656公里。此外,B-34的自卫武器配置相当强大,装备了4挺12.7毫米的M2勃朗宁机枪及2挺7.62毫米机枪,能够投放的炸弹数量最高可达到1400公斤。
看中B-34轰炸机优异性能的英国皇家空军,向洛克希德公司订购了187架,最初的交付从1942年开始,这些飞机被命名为文图拉巡逻机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英国空军对于文图拉的需求在不断增加,最终订购数量增加到487架,然而在接收了130架后,决定取消剩余的文图拉订单。
展开剩余60%文图拉巡逻机在设计上只适合于白天使用,并不是全天候的轰炸机。此外,该机的机腹装甲防护较薄,机体结构的强度也不足,因此在执行轰炸任务期间,该机遭遇到了众多地面防空炮火,导致了机组人员以及飞机的重大损失。最终,英国空军将剩余的文图拉飞机转移至空军海防总队,而尚未交付的350多架则被美国陆军航空队接手,并以B-34的型号服役,转变为海上巡逻机。虽然B-34在轰炸任务上表现不佳,却意外地适应了海上反潜巡逻的需求。
B-34的远航程特点,意味着它在执行任务时可以以较慢的速度飞行,从而在空中实现持续飞行长达10小时。因此,当其被用作海上反潜巡逻机时,其性能完全能够满足相关的作战需求。
美国海军对此款飞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于是向洛克希德公司订购了一批B-34轰炸机。为了更好地满足海军作战的需求,这些飞机的燃料箱进行了升级,并将其重新命名为PV-1海上反潜巡逻机,装备于海军使用。尽管这些飞机属于海军,但由于其机体较大,无法在航空母舰上起降,因此只能被部署在陆地基地进行作战。同时,陆军方面认为陆基反潜巡逻作战是自身的职责,而海军已经拥有了航母,因此不需要再涉足陆军的事务。
陆军航空兵与海军之间围绕B-34轰炸机的争论,最终在1947年9月以美国空中力量的独立正式组建而告终。这不仅标志着美军空中作战力量的增强,也为后续的军事战略布局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沈阳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